查看原文
其他

重医人物丨刘先俊: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不忘初心的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2-08

开篇语

春风桃李,教坛耕耘,他几十年如一日在最爱的领域稳步前行,课堂上一丝不苟,用深厚的专业积淀将晦涩的生化“难课”化繁为简。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他一路向前,以身作则影响青年教师。他不仅传授知识,也塑造人格,以自身的魅力雕琢和孵化着一个个新时代的栋梁之才。



刘先俊,教授,硕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第八届教学督导组专家,基础医学院教学督导组专家,《生物化学》课程负责人,实验管理中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2019年重庆医科大学“钱惪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1986年,刘先俊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一系,毕业后在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留校任教。1991年,他获得本校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医学硕士学位,1990-1991年,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客座研究。


33年来,刘先俊一直潜心耕耘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上,教授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分子与细胞》、《分子生物学》以及硕士生课程《核酸分子生物学》等,在教育教学战线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学生时代最喜欢的课

成为了自己的职业


刘先俊选择《生物化学》的初衷十分单纯。本科时,生化课是他作为医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


当年为刘先俊上课的老师大多是上医来的老专家、老教授,有生化教研室的王征泰老师、申功述老师、吕懿娟老师,还有生理教研室的黄仲荪老师……这些老师们的教学水平极高,富有人格魅力,令同学们十分心折。



“他们当年的教学方式,很多我们现在的教师都达不到。”刘先俊回忆,以前没有投影仪、PPT,老师们大多数时候都是两手空空,只带几只粉笔来上课,所有的知识信手拈来,行云流水,从笔尖流淌到黑板上,而且每一堂课都是如此。


刘先俊尤其崇拜王征泰教授,他的课潇洒自如,专业知识在他的口中生动精彩,学生们也特别喜欢,这样的老师给了刘先俊很大的影响,让他十分神往。读书期间,他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唯一自费订的一本杂志就是《生物化学》(现该杂志已更名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那时候对生化是“真爱”,毕业了才选择从事教学工作,没想到的是当了老师再来看这个生化,跟当学生时的感觉又完全不一样了,还真的‘有点难’”。回忆起从学生到老师转变的那段时光,刘先俊笑谈。


“寓教于生活”的原创教学法


《生物化学》课程本身枯燥、难懂,历来是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难教”特殊学科,但又是医学生十分重要的必修课程。怎样讲好这门课程,对教师而言十分关键。



对学生而言,生化的理论课以复杂的代谢途径和抽象的知识点居多,需要死记硬背的内容数不胜数,学生对此的兴趣远低于可以直接上手的实验课。刘先俊承担的理论课教学工作量远远多于实验课,但期末评教的效果反而往往都是优秀。


他的课经常是这样的——

1

讲到蛋白质的变性和凝固时,刘老师用炒瘦肉来解释,当我们把瘦肉炒到恰到好处的时候,吃起来嫩而爽口,这个时候蛋白质已经变性了,那我们再把瘦肉多炒一段时间,我们感觉嚼不烂这个瘦肉了,那这时候蛋白质就已经凝固了。

2

刘老师讲,日常我们吃的米饭馒头都是碳水化合物,也就是糖,米饭馒头实际上是没有甜味的,但是为什么在嘴里多咀嚼几次,就会吃出甜味呢?因为和唾液发生了反应,变成了小分子糖,小分子糖就是有甜味的,说明我们对淀粉的消化从口腔就开始了。脑细胞、视网膜细胞利用的能源物质是葡萄糖,这些葡萄糖就是我们吃的米饭馒头这些物质经过消化道消化后来的,所以到了中午如果迟迟不吃饭,人就会感觉“饿的头昏眼花”。

3

讲限速酶的时候,刘老师以同学们搬书做类比,有的同学一次能传20本书,而有的同学只能传两本书,最终的传递速度就取决于这个传的最慢的同学,他就是整个传递过程的限速酶。

他的学生这样说


讲维生素C时讲航海时的败血症;讲瘦素、肉碱的时讲减肥;讲呼吸链的时候讲下楼梯……刘先俊将生动直观、将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极大的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


“老师经常讲的案例都是吃吃喝喝、减肥、养生,让人感觉他是个特别爱好生活的人”学生说。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生化课的年终学生教学评语


刘先俊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将“枯燥、难懂”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浅显易懂、有助记忆,这种教学方法也得到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与肯定,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除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的案例外,刘先俊还会用一些临床案例来巩固新知识点,例如让同学们针对血吸虫性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这个病例,分析该病的诊断依据、患者出现症状的机制和体内氨的来源、去路及运输,讨论肝昏迷的治疗原则。


“针对临床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是我最喜欢的课堂环节,我们的课堂参与度能充分调动起来,而且对我们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学生评价。


知识点的讲解之余,他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点评,同学表示,“让人直观感受到自己所学的是有意义的”。


从教33年来,刘先俊的工作量连年排在学校考评前30名以内。他每年平均教学时数长期保持在1000标准学时左右,近3年来,平均年教学时数1100标准学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得到同行及学生的一致好评。《生物化学》理论课学生教评已连续10余年获得优秀,教学工作量与教学评价和教评分数长期位于基础医学院前列。


教学改革和网络课程建设


 1

教学改革工作中成绩突出


近年来,随着学校“器官与系统“整合课程的大面积推广与实施,怎样合理的将《生物化学》教学整合为“分子与细胞”系统课程,是摆在所有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刘先俊积极注重教学改革工作,是学校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分子与细胞”的重要策划者和教学实践者。在“卓越医师试点班”的教学中,教学团队采用了PBL教学、自学并结合教师的概况总结、将教学内容融合至临床病例中等教学方式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浅显易懂,帮助记忆。


通过长期从事整合课程中分子与细胞课程的教学,刘先俊认为教师与学生都需要改变“教”与“学”的观念,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整合课程教学的需要。他提出的教学改革设想是根据《分子与细胞》整合课程的特点,结合国家“职业医师考试”纲要,积极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2018年《分子与细胞》整合课程获得重庆医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在教学内容的更新上,结合“职业医师考试”要求以及本校的教学情况,刘先俊主持完成了新的《生物化学》教学大纲以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大纲的编写(2017年),并从2018年开始使用。


近5年,刘先俊承担教改项目5项,编写教材4部(国家级规划教材副主编1部;医学整合教材3部,其中担任副主编1部)。发表教改论文5篇。


 2

以身作则,做好“传、帮、带”


青年教师是教学团队中的新生与后备力量,怎样让这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的重要力量对于教学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刘先俊作为《生物化学》的课程负责人,一直承担对教研室青年教师的教学培养工作,他长期主持青年师资的试讲、课件审阅、培养性听课等,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团队文化。



在每学期定期举行的科室的教研活动中,刘先俊常带头给青年教师传授自己上课的方法、剖析重要知识点,培养年轻人说课的能力。在教研室教师们的统一说课大会上,刘先俊会逐一点评年轻专业教师的课程安排和大纲,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让他对课程是否合理、重点是否清晰、难点布置有没有遗漏一清二楚,一听就能听出是否合理。他牵头的专业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教评情况越来越好。


该团队已完成重庆医科大学共3届“卓越医师班”、 2016级、2017级、2018级临床医学1系、2系、儿科系(5年制)以及5+3临床医学系、儿科系等班级中《分子与细胞》课程的建设以及相应的教学任务,学生反应良好。


2018年,以卜友泉、刘先俊等为主要负责人的《分子与细胞》教学团队获评重庆医科大学优秀教学团队。



 3

打造《生物化学》网络课程


将生化课上好、上“活”需要教师自身具有很高的教学水平,进一步则需要老师能将扎实的生化知识功底应用在科研中。青年教师精力多用于写论文、做课题上,普遍授课热情不高,而生化课程作为学生医学入门过程中具有相当难度的学科,将学生讲明白需要大量的时间打磨课程,以新颖的点子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年轻的老师如果不是怀抱着对教学工作巨大的热情,往往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完成。




很多年轻教师因理论课需要备课的时间长、课程内容相对晦涩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上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他所在的教学团队认为,将各章的重难点内容以“知识点”的形式梳理出来,组织青年教师以短视频的形式进行录制并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也方便了教师授课,能为进一步开展线上教学等教学改革打好基础。



为了开发新的教学手段,激励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课程内容,近几年作为《生物化学》网络课程的负责人,刘先俊积极建设在线教学资源,组织或参与完成了在线教育平台中《生物化学》、《分子与细胞》、《分子生物学》等网络课程的视频录制与协调组织工作。


 4

在生物制药领域的贡献


在重视教学工作的同时,刘先俊积极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通过多年的科研,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科研方向——生物制药,其中以基因工程制药作为研究重点,涉及到其它天然化合物和植物的应用等。


其中,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干扰素-胸腺肽融合蛋白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在天然植物药的研究方面,率先对山葵(俗称“芥末”)的药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包括润肠通便、调理胃肠功能、润肤增白、抗肿瘤作用机制等,其中润肤增白作用、抗肿瘤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均为首创,有的已申报国家专利。


涉及的研究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委、原四川省教委、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以及横向课题等多渠道的研究课题和经费,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共发表研究论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记)20余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从2006年开始,共培养研究生15名。


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论语·子张》有言,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意思是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远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这就是有君子之风的老师。


 1

态度是第一位的——教知识,也立规矩


刘先俊从当老师的第一天起,就树立了自己的上课原则:课下可以对学生谆谆教诲,甚至谈笑逗乐,与学生平等交往,但课上一定是严肃不苟,有为师者的威严。


许多初次上刘先俊课的学生都表示“有点怕他”。




当被问及“你是一个严厉的人吗?”


——我的学生都知道,我是一个比较严厉的人。我的课不允许学生随便进出、窃窃私语,甚至迟到的学生都不能随便进来,以前上课后我就会把门关上,或者让迟到的学生在前面站着,也不骂他们,但学生自己会惭愧。


他会告诉初次上自己课的同学,你们能坐在这个教室里听课有两个原因,第一你的高考分数能达到,重医的分数并不低,很多学生尤其临床和儿科的学生非常努力才能够坐在这里读书。其次,能进入大学,是自己父母的心血和汗水挣来的,你浪费自己的时间或许还可以原谅,但挥霍父母的辛苦,绝不应当。



他十分注重上课礼仪,上课前会教会学生们彼此互相鞠躬问好,告诫大家不仅要互相尊重,还要重视这门课程和医学的学习。


刘先俊对课堂纪律严格要求,在讲解知识点时对遣词造句极为谨慎。他经常强调学习要严谨求实,对学生撰写实验报告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实验结果和结论一定要准确、严谨,决不能弄虚作假。他反复告诉同学们,现在的练习是为以后打基础,现在的实验报告正如以后的病人病历,要从一开始就培养自己严谨的态度,一旦“走歪了”,后果不堪设想。



他认为,学生为求知而来,老师则应尽心竭力,老师对待教学的态度,会极大影响学生的求学之路。


他坚信对学生严格要求是为了他们好,他所呈现出的严厉,自然也能被学生所理解,“一开始认识他的时候有点害怕,但后面让人觉得很尊重”他的学生评价。


 2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


在认真上好每一堂专业课之外,刘先俊也在课上课下抓住机会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他的研究生评价,初看他的外表,你会觉得刘老师是一位十分严肃、甚至会给人有压迫感的老师,但是真正接触下来,你会发现其实他是一位对工作一丝不苟,对生活有规划愿景,对学生孜孜不倦的好老师。




刘先俊认为,每一位大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要把学生当成成人平等看待,不能当成下属随便呵斥。只有老师看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老师,愿意学习这个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努力进取。


他会给迟到的同学讲道理,告诉他们这一习惯的坏影响,联系以后在医院内的工作环境、压力和迟到可能引发的医疗风险。会设身处地站在学生们的角度看问题,以学生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从朋友的角度以最高效适宜的方法教导学生如何解决。除理论知识外,学生们还从刘先俊处理解了治学、做人和行医的原则。“刘老师会以一个长者的角度给我们意见,同时也会像朋友般考虑到我们的忧虑。”


下课后,如果有疑惑,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上,都可以直接询问或者发邮件,刘先俊都会及时回复,“课后刘老师那里总是人满为患。”



他曾说,既然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尽心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努力创新。不求最好,但求更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老师的影响而奋发努力。



策划:党委宣传部  教务处

撰稿:蔡雨齐

摄影:张清福 陆子龙



往期热点


那些胜利背后的故事——官微专访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实验技能邀请赛夺冠团队

“重医校友身份证”(校友卡)领取系统正式上线!

重医新青年丨努力、坚持、奋斗,造就她的“机遇与幸运”

来,上菜咯!

重医人物丨郭述良:职责光荣,责任更重大

重医人物丨邓丹:党旗领航践行传道初心,好方法教授“烧脑”统计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